▎书籍名片
《我与人间闲话片刻》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《汪曾祺散文全集》为蓝本,精选136篇经典散文,内容涵盖山川草木、风物人情,汪曾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悟均收录其中,篇目皆由汪老的女儿亲自审定。按主题与选篇的不同,《我与人间闲话片刻》分为《人生忽如寄》《人间存一角》《人间送小温》,这三本散文集传达出了汪曾祺的生活观,给大家带来日常、朴素、简单的阅读体验,令读者在阅读时如同品尝窖藏了大半辈子的醇酒,至简却醇厚。
▎品书的人
张可新,1996年出生,东北农业大学法律硕士,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。2021年入职滦平县人民法院,现为行政庭法官助理。喜欢音乐,热爱文学,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,爱着草木时光,爱着寻常日月,爱着人生中的磕磕绊绊,更爱着这个大千世界。
人间不过汪曾祺
作家汪曾祺应该不会想到,从1997年逝世到今天,在微博、豆瓣、贴吧等很多网络平台,人们对他和他的作品的讨论从未停止过。
读者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很多人不知道他,但知道的都爱他。”很多人爱上汪曾祺是从高邮咸鸭蛋开始的,一句“筷子头一扎下去,吱——红油就冒出来了”馋得人直流口水,汪老若放到现在,应该会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博主。
汪曾祺被文坛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,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,更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。文坛上喜欢他的名家众多,当提起他时,贾平凹说:“汪是一文狐,修炼成老精。”莫言说:“汪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师,遍视当时文坛,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态者,确也寥寥无几。”沈从文则说他:“最可爱还是姿态,宠辱不惊。”冯唐说得更是生动:“明末小品式的文字,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。”
有人说:“读了汪曾祺,你就会明白人生值得。”这话,我高度赞同。汪老的文字中有酒有肉有烟火,许多我们觉得稀松平常的小事,到了他的眼里,便会显得万物可爱。花鸟虫鱼,乡情民俗,汪老安身生活,更懂得生活。他对生活的态度不是游离之外,也不是沉乐其中,他的懂,更多是安然理性,是安然的情趣,世俗的自在,观察的客观,阐述的随性。这种懂得,源自真诚,更源自热爱,因为热爱生活,以一支笔写芸芸众生,记世间凡人小事万般美好。左手风花雪月,右手柴米油盐,可以是人间草木,是四方食事,是脚底烟云;也可以是联大岁月,是师友相册,是平淡人生;更可以是文章杂事,总能令读者品味到一番闲适恬淡,安抚我们浮躁的内心,带领我们发现身边的美。
一茶一饭,有味
有读者说,肚子饿的时候,不敢读汪老的文章。因为他在作品中总是尽现各式各样的美食:萝卜、黄瓜、咸菜、鱼、豆腐、韭菜花、昆明的米线、高邮的鸭蛋、北京的酱菜……
汪曾祺说:“四方食事,不过一碗人间烟火。”他的故乡高邮,鸭蛋吃法独特,平常食用,一般都是敲破“空头”,用筷子挖着吃,筷子头一扎进去,吱——红油就冒出来了。他的父亲会做一种毛豆,先剥出粒,与小青椒同煮,再加酱油、糖,候豆熟收汤,摊在筛子里晾至半干,豆皮起皱,收入小坛,下酒甚妙。
汪曾祺不但爱吃、会吃,还亲自下厨,自创名菜,唤作:塞肉回锅油条,只需将油条两股拆开,切成寸半长的小段。拌好肥瘦各半的猪肉馅,馅中加盐、葱花、姜末。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捅,将肉馅塞入,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,肉馅已熟,捞出装盘。此菜嚼之极酥脆,闻之真可声动十里人。还有咸菜茨菇汤、红烧野鸭子、蒲包肉、昂嗤鱼、虎头鲨,这些美好风物融入了当地民俗,触目可亲,有滋有味,谁看了都会垂涎欲滴,口水长流。
有道是“一粒米里藏世界,半边锅里煮时光”,在烹煮煎炸中,他自得其乐,也难怪乎金庸老先生都盛赞他是“满口噙香的中国味作家”。陈晓卿导演言道:“拍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上的影响。”作为一名合格的食客,汪老执笔人间,专心记四方食事;作为一名作家,汪老笔下的酸甜苦辣,更是让读者体会到了“生之乐趣”。正如汪老所言:“万物有心,人间有味。”发现生活中最细小的幸福,是一种智慧,于食物见山水,于浓淡见生活,你若爱,生活哪里都可爱。
一花一叶,有趣
品尝美食,是一种闲趣,观赏草木,是一种雅趣。一花一叶,在别的文人笔下,总是被塑造的超凡脱俗,是精神品质的象征。汪老的文字或许看不出什么华丽的辞藻和精妙的技巧,但他对草木的真诚却显而易见。
汪曾祺对别人说,也对自己说:“一定要爱着点什么,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。”也因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与悠然,他才把稀疏平常的花草树木写得让人拍案叫绝。
读《葡萄月令》时,我的心情就一直在与汪老对葡萄成长过程的好奇、惊喜和呵护等的情绪一起跌宕起伏。《夏天》里的这段话,读起来也很难不被逗笑:栀子花粗粗大大,又香得掸都掸不开,于是为文人雅士不取,以为品格不高。栀子花说:“去你的吧,我就是要这样香,香得痛痛快快,你们管得着吗?”
我相信很多南方人在读《夏天》时,会不由地把溽暑热气抛之脑后,并心生感慨:“夏天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呢?”因为,汪老笔下的夏天啊,好处真是太多了,或是以绳络悬之井中凉气四溢的西瓜,或是味浓而肉脆的牛角酥,无不充满生机与意趣。这一幕幕,本是浸染在人间烟火里,却被不动声色地赋予了阳春白雪的气质,字里行间铺缀着浓得化不开的温情。生活本无趣,快乐自找之,若是有心,任谁都可以在一食一味与一草一木之中,探寻新颖别致的生活意趣,亲近岁月的美好与诗意。
往事与人,有情
汪曾祺写过很多人,写自己的亲友,也写自己的老师沈从文,写闻一多、金岳霖,甚至写和尚、大妈、小贩……无处不可落笔,无事不可成文,于小叙事中温暖有情。
1920年,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,家境优渥,汪府上下生活极富情趣,耳濡目染之下,他读书画画,抚琴品茶,养成了自在从容的个性。少年时就和父亲坐对面共饮,酒至酣处,父亲拍着他的肩膀与他称兄道弟。19岁离开家乡,进入西南联大,遭遇日军空袭的时候,当所有人都急匆匆向防空洞跑去,只有他仍手拿点心,慢悠悠地游荡于树林之中,事后,他轻描淡写地说:“那里有卖松子的,就算被炸死,还可以不做饿死鬼。”大学毕业时,依旧战火纷飞,汪曾祺为了生计成了“北漂”,一度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想过了却此生,沈从文写信大骂他:“你手中有一支笔,怕什么?”他幡然醒悟,先是给老舍、沈从文做编辑,十年磨一剑,而后以一支传神笔写芸芸众生,记世间凡人小事万般美好。
他在小说《受戒》中,信手留下一段经典,奠定了自己“短篇之王”之地位。“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,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。明海看着她的脚印,傻了。五个小小的趾头,脚掌平平的,脚跟细细的,脚弓部分缺了一块。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,他觉得心里痒痒的。”近乎白描,却流淌着真情,小和尚的心被渔家女的一串美丽的脚印搞乱了,旁人读来,似乎也做了一个清甜的梦。
汪曾祺说:“人生如梦,我投入的却是真情,世界先爱了我,我不能不爱它。”他不疾不徐,劝寻己不遇的好友先不要着急,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,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。他情感细腻,没有一个爱字,却句句含情;他自然洒脱,绝无半点文人的柔弱,下笔率性;他无比理解人生实苦,历尽千帆后却活成通透的模样。我们有过各种创伤,但我们今天应该快乐,希望人人活在世上,随时都保持着期待,期待世间还有值得我们看一看的万事万物。汪曾祺用平淡质朴的文字,向读者传递着生活的智慧。
如果你觉得当下的生活缺少趣味,追求自在从容而不得,那么,不妨读读汪曾祺,学学汪曾祺的处世哲学。以一颗赤子之心,爱着草木时光,爱着寻常日月,爱着人生中的磕磕绊绊,爱着这个大千世界。用心中的灿烂阳光对抗人生路上的雨雪风霜,让自己疲惫的生活多一份幸福和自在。